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史雨星:于细微处见真情

作者:史雨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2022-2024)

 

 

      值此CCAP成立30周年之际,祝愿CCAP始终勇立潮头、引领前沿、保持初心,为中国“三农”事业做出更多新的贡献。

 

 

      写作一直不是我的强项,我在想自己该如何将在CCAP两年的科研经历和生活经历浓缩为寥寥数语。在看到前边各位师兄师姐们用一个个精彩的感人故事描述出有血有肉的CCAP后,我决定谨以几个在CCAP期间的小故事,从细微处洞见CCAP的部分精神内核,表达对黄老师和CCAPers的感恩和祝愿。

      2022年9月,在经历了硕博六年的训练后,我有幸以一名博士后的身份来到CCAP,加入到黄老师的研究团队中。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北大校园,上一次还是2016年漫无目的地过来参观,彼时CCAP已经迁入燕园,发展到“3.0”版本,但当时还是个本科生的我尚不知道CCAP,更是未想过后来CCAP会对我产生多大影响。而这一次,有了科研这根纽带,自己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漫无目的,开始了为期2年的学术之旅。

 

严肃的学术讨论与轻松的会后交流,是对严谨求实科研精神和乐观豁达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

 

      我是9月8日正式办理完博士后入站手续,由于一来到CCAP就赶上了教师节和中秋节,有幸和同年进来的几位同事、博士生被黄老师邀请到家中汇报研究计划。黄老师在学术上的造诣早已无需多言,在来到CCAP之前,我便在“海量”高水平论文、专著和学术报告中见识过。但这终究只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吃菜”,却未能了解到这一道道学术名菜是如何被黄老师和团队做出来的;而从这次汇报开始,自己也终于开始有机会学习到黄老师的武功秘籍,成为做菜的一员。由于这是第一次和黄老师面对面汇报学术思路,非常紧张,生怕不知何时被黄老师“叫停”。黄老师也很体谅我们这群刚加入CCAP的“新兵蛋子”,耐心听完每个人的研究计划后,再给予点评和指导,而且还是正面的评价占主导。结合后来在CCAP的研究经历,那一定是黄老师为了不打消大家的积极性而“手下留情”;毕竟,在后面的科研工作中,黄老师总是能一次次一针见血、毫不留情、斩钉截铁地指出我们研究中的不足,乃至是不是真问题。不过,这次汇报令我记忆更加深刻的不是黄老师的深厚的学术功底,而是他不拘一格的大师风范。黄老师严肃的外表下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对待科研的严肃、严谨与对待生活的幽默、风趣并行不悖、刚柔并济,这是我在此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已经忘记那天是在谁的研究计划中讲到了效率的问题,而彼时自己还没有“发福”,黄老师幽默地调侃道“史博士这么瘦,吃得多不长肉,投入产出低,没有效率”。后来,时间证明在吃饭与体重这对投入产出关系中,我也做到了“高效”,回应了黄老师的“担忧”。除了频频的“金句”之外,黄老师也会热情参加到中心运动会、爬山、联欢会等文体活动,会在运动会上展现一下自己的“球技”,会在跳大绳赛事中连续两组高强度地为学生们摇绳,会在爬山的路上冲在最前面,也会在联欢会上展示自己的唱功,这也是平日里大家在各种大会主旨报告上所见不到的“多维、立体”的黄老师。

 

 

Focus sentences串联起来的“三农”故事,是对惜时如金的精彩演绎、是对读者的高度负责

 

      在CCAP工作过的老师和学生想必都有同样的经历:黄老师用一句句高度凝练的focus sentence串联出故事的主线,让看起来纷繁复杂“三农”问题逻辑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黄老师在写作上很有讲究,他总是尝试在“1+N”(这个N不要太大,通常在3~4)的框架下对故事进行充分的论证:“1”就是focus sentence,要展示高度凝练的观点;“N”则是论据,要包含事实、数据、引证和思考。记得第一次和黄老师、侯玲玲老师讨论关于农业碳汇产品价值实现的初稿时,黄老师就对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写的报告做了“大手术”。我们总是想一股脑将一大堆问题和背景全部抛给读者,但是却忽视了不清晰的逻辑链条实际上只会让读者晕头转向、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这在黄老师这里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为黄老师自己对时间的管理非常精细和严格,他也绝不允许自己的团队浪费读者的时间。但那会儿我才刚入站一个月,对黄老师的“普通话”还不能听得太懂,不太领会的到黄老师的核心意图,还需要侯老师在旁边帮忙解释,眼看着黄老师看着我一脸懵、急的不知如何是好,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冒段”和“focus sentence”这些词汇,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后来,每次和黄老师讨论学术问题,我一定要带着录音笔记录下来回去反复领会,生怕错过一些精髓,尤其是黄老师闭目冥想的那几分钟,一定要准备好记录,因为每到这个阶段,黄老师就将输出一套逻辑严密的focus sentences,将精彩的故事串联起来。现在,我的论文写作也必须要用focus sentences给读者串起来一个故事,哪怕是这个故事串联的精彩程度和黄老师差距十万八千里。我想,在focus sentence法则的指导下,CCAPers讲述的“三农”故事应该可以最快传达给读者们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忧,大大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信手拈来的研究数据是学术大师对“三农”工作的深刻记忆,是胸怀国之大者的生动诠释

 

      前边提到过,focus sentences需要以充分的数据做支撑,而数据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则是黄老师最为看重的问题。刚在CCAP工作的时候,我始终有个疑问:网络年鉴这么普及,中心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纸质年鉴?这样的疑问很快就在后来的诸多讨论现场打消。我们这一届博士后在CCAP工作期间,有幸参与了黄老师一本著作的编写,这里边涉及到了农民收入、粮食生产、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是一部集成“三农”发展的系统性论著,自然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研究数据。黄老师对数据的敏感性令我们钦佩!在与黄老师讨论的过程中,哪怕有一点在数据上的疏忽,都难逃他的慧眼。讨论手稿过程中,黄老师经常对我们提供的数据提出质疑并仔细求证,诸如“不可能是这个数字”“怎么可能”“怎么会没有”的疑问反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每每亲自从书架上迅速搬出几本厚厚的纸质年鉴,并快速定位到需要印证的数据。这样的工作方式让我们讨论过程中倍感压力,生怕自己哪个数据摘录或引证错了,更提醒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容不得一丝马虎。我想,黄老师对数据的高度敏锐,一方面是因为黄老师长年累月的科研积累,让这些数据早已在黄老师的思想里生根发芽,就像我们不会忘记“1+1=2”,他也不会忘记那些和“三农”相关的重要数据,提到这些宏观层面的数据就像家常便饭。另一方面,是因为黄老师始终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严谨科研作风,本着对研究负责、为“三农”负责的态度应用数据,对于基层现象的深入了解,让其很快就能反应到哪些数据可能存疑,哪些数据可能违背了现实,哪些数据可以引用、哪些不能,尤其是不能基于存疑甚至错误的数据影响政策。

 

保持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的好奇、探索和验证,是引领学术前沿、服务“三农”政策的初心所在

 

      黄老师“兴趣、努力、坚持、担当”的八字箴言中,兴趣是排在第一位的。也正是基于始终对“三农”工作保持高度的兴趣,驱动着黄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冲在调研一线,发现更多新问题。黄老师是最早一批关注到农村数字技术推广、应用及其效果的学者,但是在关于数字技术的研究方面,黄老师一直保持积极但谨慎求证的态度,并在调研过程中不断探寻数字技术应用的新场景,就数字技术究竟对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产生何种影响持续探索。2023年4月,跟随着黄老师、侯老师一起到内蒙古进行草原牧区调研,我们在正蓝旗的牧户家关注到了牧民对于“数字监控”的使用。黄老师对于牧民如何在如此大面积(两三千亩,这个面积和北大校园差不多)的草场上应用数字监控,以及怎样操作,产生了哪些影响,使用这个设备贵不贵等展现出了极大兴趣,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抛给了为我们讲解的牧户,并抽丝剥茧地得到了相应的答案。后来,在黄老师的一些报告、项目和文章中,这个案例也被作为一个数字技术对农牧民有正向作用的案例放在了里面。还是在这次调研,在听过牧民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介绍后,针对“核心群”这一畜禽良种繁育和相关的补贴政策,黄老师提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政策偏移问题,并立刻在随后的调研中要求亲自到一些规模小的牧户中去调研了解这个问题,以及小牧户是否愿意加入“核心群”的体系或者购买“核心群”的基础母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源于兴趣、立足调研、形成文字、服务国家的工作方式,也影响着中心一代又一代师生,不断拓宽调研的视野和范围,做真正来自“三农”、服务“三农”的真问题研究。

 

 

 

打造热情洋溢、志同道合的青年队伍,是永葆组织活力、鼓足科研干劲的成长之基

 

      不仅是黄老师,中心的各位老师和同门都对年轻人给予充分的尊重、关心和帮助。在CCAP的两年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在415办公室也遇到了诸多志同道合、互相扶持的兄弟姐妹。回想起2023年3月,那是一个高强度的基金冲刺月。这个月,黄老师基本上没有给我们安排什么科研任务,很多调研也都是在大家完成各自的项目申报书后才陆续展开,黄老师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给予了高度的宽容。不仅如此,黄老师还利用讲解科研项目申请和论文写作的课程,为大家的本子逐一诊断,以最真实、最一线的案例为大家现身说法。幸运的是,黄老师还把我的项目在课上打开进行了整体解剖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修改意见。更令人难忘的是,那个月415的兄弟姐们都互相给予了高度的支持。大家一起熬夜到很晚,对每个人的项目进行了多轮讨论、诊断、纠偏和修改,互相为本子增加亮点、理顺思路,直到提交前的最后一刻,还在互相检查着错别字。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在各位415兄弟姐妹们的帮助下,我也如愿于当年获得了青年基金。更重要的,不仅是我,那一年同年进来的访问学者和博士后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或博士后基金,大家在一个良性竞争、互相扶持的环境中取得了“集体性成果”。科研之外,415的兄弟姐妹们还有自己的午餐会、晚餐会,农园食堂的圆桌、家园食堂的长桌总能围着415的全体成员们。在智华勇师兄和汪晗老师带领下,大家热情洋溢地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或是科研中的想法,每一顿饭都吃得格外开心和值得回忆。大家也会在相互地督促和提醒下,冲进五四操场跑步锻炼、释放压力。林玉仙老师、高雅老师不仅会经常来到415办公室给我们分享一些美食、水果,让我们本就丰富的“零食库”更加多元化,还会定期“敦促”黄老师请大家就餐、组织大家活动,增进与黄老师的交流。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关怀的集体里,让我感觉在415办公室的两年时间转瞬即逝。我想,其他的CCAPers也会深有同感。

 

 

      CCAP的故事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值此CCAP成立三十周年的里程碑之际,衷心祝愿黄老师和CCAP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在追求科研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在服务“三农”的广袤大地上谱写新的华章。